当前位置:262小说网>其他小说>侯门第一纨绔> 第560章:旗开得胜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60章:旗开得胜(1 / 2)

“黄口小儿,本将来会不会你!”

穆雷忍无可忍,一握手中长枪,便要下城楼与噶尔加措斗一斗。

霍丹阳急忙一把拉住他,“穆将军,小不忍则乱大谋……”

“霍将军放心,我有把握!”

穆雷对自己的修为很有信心。

霍丹阳有些犹豫,不出战会影响士气,出战的话必须取胜,若是败了,大蕃国必定会顺势攻城,到时候敌军气势高涨,会让他们很被动。

“报……”

正在霍丹阳犹豫之时,一名传讯兵飞奔而来。

“禀将军,京都来人了……”

援兵到......

雪落无声,却压弯了北岭千年的松枝。听亡殿前那口铜铃被风拂过,发出一声极轻的颤音,仿佛有人在远处低语。招娣伏在屋脊上,银白的毛发已染了霜色,它不再似幼时那般蹦跳嬉闹,而是静静望着山下蜿蜒而来的石阶??那里本该空无一人,可今日,竟有脚步声。

一步一步,缓慢而坚定。

来者是个少年,约莫十五六岁,衣衫褴褛,脚上缠着破布条,每走一步都在雪中留下淡淡的血痕。他肩头背着一块残碑,上面刻着三个模糊的字:“陈小满”。他不识字,是母亲临终前用炭灰在他掌心一笔一划描下的名字。

他在殿前跪下,额头触雪,声音沙哑:“我娘说……只要把这块石头送到北岭听亡殿,她就能梦见父亲的脸。”

招娣跃下屋脊,绕着他转了一圈,鼻尖轻嗅那残碑的气息。片刻后,它抬头望天,眼中闪过一丝悲悯。这名字不在《英魂谱》正册,也不在副卷,但它确确实实曾活过、死过、被遗忘过。

“你父亲是怎么走的?”招娣忽然开口,声音清亮如童谣。

少年猛地抬头,惊恐地看着这只狐狸:“你……你会说话?”

“在这座山上,”招娣蹲坐下来,尾巴轻轻摆动,“能听见名字的,都不一定是人。”

少年咬了咬唇,终于低声说:“他是民夫,押运军粮去西境,路上遇雪崩,埋了。官府没记名,连坟都没有。我娘每年清明都对着西北方向烧纸钱,她说,只要烧得够多,魂儿就找得到家。”

招娣沉默片刻,转身走向殿门。它用爪子推开虚掩的门扉,引少年入内。殿中香火未熄,新换的灯芯燃着青焰,映照出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录卷轴。它跳上高台,从一排古旧竹简中抽出一卷泛黄的《散名录?补遗》,翻开一页,指着其中一行:

>**“陈小满,河东道人,年三十七,役于永昌三年冬,殁于雁回岭雪崩,妻李氏,子未知。”**

少年颤抖着手抚上那行字,眼泪砸落在竹简上,晕开墨迹。

“原来……他真存在过。”

“名字一旦被写下,就不会真正死去。”招娣轻声道,“怕的是没人记得去写。”

少年在殿中守了三日,不吃不喝,只盯着那行字看。第四日清晨,他忽然起身,将背上残碑安置于殿角祭台之上,磕了三个响头,然后转身离去。临行前,他对招娣说:“等我长大了,我要回来当守名者。我不识字,但我可以背,一个一个地背下来。”

招娣没有挽留,只是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雾雪之中,喃喃道:“又一个听见声音的人。”

***

十年光阴如水流逝。

北岭不再是孤山冷殿,而成了四方学子必访之地。春分祭名、秋祭祀魂,万民自发前来刻碑立传,甚至有海外商旅携故人骨灰远道而来,求一句“有名可归”。承灯会也早已不限于盲女与狐灵,各地设支堂,收弟子,教识名、录名、守名之法。

而此时,在西域边陲的一座荒城废墟中,一名身穿灰袍的年轻人正跪坐在断墙之下。他面前摊开一本皮质册子,正是新版《听亡录?续编》。他手中握炭笔,一笔一划地誊写着新得的名字。

他叫林九,是当年那个少年陈小满的儿子。

十年前,他回到北岭应试守名者资格,因目盲被拒。但他不肯走,便留在山下村舍,替往来旅人抄录祭文,代写家书,顺便收集那些散落民间的亡者信息。五年间,他凭记忆整理出七百余名无籍战死者名单,亲手送上山门。

阿禾那时尚在人世,亲批其卷,特许破例收录,并赐名“林九”??取“零星拾九,终成篇章”之意。

如今,他已是承灯会西部巡查使,行走千里戈壁,只为寻回那些被风沙掩埋的名字。

此刻,他正记录最后一个名字:

>**“吴阿婆,原名吴秀英,生于庆元十六年,终身未婚,收养战后孤儿十二人,卒于饥荒年,葬于柳树沟,无人知。”**

写完最后一笔,他合上册子,抬头望向远方残阳。那里有一棵枯死的老柳树,树下堆着几块碎石,算是坟茔。

“阿婆,”他轻声说,“我给您报上了名字。以后清明,会有人来给您放一碗米饭。”

风起,沙粒打着旋儿掠过地面,像是回应。

他站起身,拍去衣上尘土,牵起身边的小驴,准备返程。就在此时,远处沙丘忽现一抹红影。一个披着褪色红巾的老妇人缓缓走来,手里提着一只破陶碗,里面盛着半碗凉饭。

“你是……守名的人?”她问,声音干涩如裂帛。

林九点头。

“那你知道吴阿婆吗?我每天都会给她送饭。她说她不怕死,就怕没人记得她喂大的那些孩子后来都活得好不好。”

林九怔住。

原来,早有人在默默铭记。

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拓印的名录副本,递上前:“这是她的名字,已录入北岭正册。往后百年,子孙若寻亲,皆可查证。”

老妇人接过纸页,手指摩挲着“吴秀英”三字,忽然咧嘴笑了,眼角皱纹如花开:“太好了……她终于不是‘那个没孩子的疯老婆子’了。”

两人无言对视片刻,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一直延伸到古城深处。

***

与此同时,东海之滨,一座渔村正经历百年未遇的风暴。

海浪如墙,一次次撞向堤岸,渔船尽数沉没。村民们躲在祠堂里,听着外面雷鸣般的怒吼,人人面如死灰。

村中最年长的老人跪在祖宗牌位前,口中念念有词:“列祖列宗保佑啊……我们没忘你们的名字,没断香火,求你们救救后人吧!”

话音未落,一道闪电劈开夜幕,照亮了祠堂角落一块斑驳木牌。那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:

>**“林大根,捕鱼为生,溺亡于咸和五年七月十三。”**

这名字从未进族谱,因为他不是本族血脉,只是当年被收养的弃婴。可他的后代却一代代活了下来,成了村里最善驾船的一支。

忽然,狂风止息了一瞬。

紧接着,海面上传来奇异的声响??像是无数人在齐声呼喊,又像是一支古老的号子,在风雨中悠悠响起。

一个年轻渔民冲到窗前,瞪大眼睛:“爹!你看海上!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