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262小说网>其他小说>侯门第一纨绔> 第562章: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62章: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(1 / 2)

卯时。

一抹微弱的曙光亮起。

西州城内的战斗早已结束,大批士兵正在收拾着战场,无数的尸体被堆在一起燃烧着,弥漫着刺鼻的血腥之气。

韩宁、红月、穆雷、穆念薇站在城楼上,眺望着早已逃得不见踪影的大蕃国兵马。

昨夜关上城门后,被隔绝在外的大蕃国兵马试图攻城,但他们是来偷袭的,没有准备攻城器械,根本无法攻城。

西州的兵马早已埋伏好,城门一关,便有大批兵马登上了城楼,用弓箭将外面的大蕃国士兵射退。

冲入城内的更......

风起于北岭之巅,卷着残雪扑向归音塔的飞檐。那枚坠地的铜铃静静躺在石阶上,银光黯淡,却在晨曦初露时忽然微微一颤,仿佛被无形之手轻抚。阳光洒落其上,映出一圈细密纹路??那是百年来无数名字刻入狐骨、又从狐心流出的痕迹,如今尽数凝于这小小铜器之中。

山下脚步渐近。

不是一人,而是一队。踏雪声整齐划一,衣袍猎猎如云翻涌。为首者是个年轻女子,双目覆着素绢,手持一根乌木杖,杖头雕着一只闭眼狐狸。她身后数十人皆着承灯会新制青衫,肩绣“听亡”二字,胸前各佩一枚小铃,随步轻响,与塔顶巨铃遥相呼应。

是苏砚回来了。

她已不再只是林九门下那个孤身走大漠的盲女巡查使。如今她是承灯会首任总执,统领天下守名事务。五年间,她率弟子踏遍边陲荒原、深谷幽洞,将三万七千余个湮灭之名重新掘出,录于《外域卷》《遗民志》《庶魂谱》诸册。她的耳朵听过沙漠夜哭,听过海潮低语,听过战鼓余震中最后一声呼娘,也听过刑场尽头那一句“我叫李石头,请记下来”。

她在塔前驻足,仰面而立,虽不见天,却似能感知每一缕风的方向。

“招娣走了。”她说,声音很轻,像怕惊扰一场安眠。

小满走上前来,手中紧握那支骨笔。自从接过传承之物后,她便日夜研习《听亡录》批注,抄写亡者名录至指尖裂血。她曾梦见自己背着整座归音塔行走于暴风雪中,塔内十万刻砖齐声诵名,而她必须一字不错地复述出来。醒来时,枕畔全是湿痕。

“但它留下了一道门。”小满说,“一道通往‘未竟之事’的门。”

苏砚点头。

她们都知道那扇门在哪里??就在归音塔最底层的地宫深处。那里藏有林九晚年亲封的一具漆匣,匣外刻八字:**“待时而启,非人自鸣。”**百年来无人敢动,连招娣也只是绕行三圈,从不靠近。可就在昨夜,地宫传来一声闷响,如同锁链断裂。守塔弟子查看时发现,漆匣竟自动开启了一线,从中飘出一张泛黄纸条,上书四字:

>**“该你了,小满。”**

字迹苍老熟悉,正是林九手笔。

众人随小满步入地宫。烛火摇曳中,漆匣静卧石台,盖子半开,露出里面一卷焦黑竹简。那不是抄本,也不是拓片,而是真正经历过战火焚烧的原始残卷,边缘蜷曲如枯叶,墨迹斑驳却仍可辨识。

苏砚伸手探去,在离简牍三寸处停住。她虽看不见,但指尖已感受到一股灼热气息??这不是火留下的温度,是怨念、不甘与执念交织而成的精神烙印。

“这是……南梁‘赤心营’真正的名单?”她问。

小满缓缓展开竹简,逐字诵读:

>“赵狗儿,原名赵阿保,母早亡,父充军死,十三岁随流民营入伍……”

>“孙寡妇,本无名,因夫战死获抚银五两,遂代夫参战,持刀断后……”

>“陈十一,逃奴出身,擅造火雷,临终前炸塌敌将旗台,尸骨无存……”

一条条念下去,共一百三十七人。比朝廷后来追补的多了整整六十九个名字。

“他们没被遗忘。”小满哽咽,“只是被人故意抹去。”

苏砚神色凝重:“谁干的?”

答案很快浮现。竹简末尾附有一份供词抄件,出自南梁兵部某主事临终忏悔:

>“当时权臣惧流民成势,恐日后索封赏、争田产,故令我等销毁‘贱籍军人’档案,称‘此类人本无名分,何须录入忠祠?’吾从命行事,焚册三日,烟黑百里……今将死,愿堕阿鼻,只求一问:难道卑微之人,就活该无声无息地烂在土里吗?”

烛火猛地一跳。

地宫四壁忽然震动,那些镶嵌已久的刻名砖竟开始逐一脱落,露出背后更深一层的暗墙。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??用血、用炭、用指甲划出,层层叠叠,几乎覆盖每一寸空间。

“这是……历代被删的名字?”有人颤抖着说。

苏砚伸手触摸墙面,指尖掠过一道深深划痕:“不止是删,是镇压。有人不想让这些声音传出去,所以把它们埋在这里,连招娣都不知道。”

小满突然跪下。

她看见了父亲的名字。

还有爷爷的。

甚至曾祖母的脚印形状,也被刻在一旁,旁边写着:“卖身为婢,救主家幼子脱乱军,死后弃尸荒野,无人收殓。”

她终于明白为何从小做噩梦,总听见女人在雨夜里喊她“快跑”。那是血脉深处的记忆,在呼唤一个愿意倾听的人。

“我们不能再等了。”她站起身,声音坚定如铁,“《听亡录》不该只是记录,它该是一把刀,劈开历史谎言的刀!我要公开这份残卷,要让所有人知道,什么叫‘被消失’!”

苏砚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: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一旦揭露,不只是南梁旧事,整个王朝更替史都可能动摇。多少所谓忠烈背后,藏着对无名者的践踏?多少庙堂荣耀,建立在抹除他人姓名之上?”

“我知道。”小满望着漆匣,“可正因如此,我才更要去做。招娣守住了名字的归处,林九建立了铭记的制度,现在轮到我们??去打破沉默的规矩。”

当晚,归音塔灯火通明。

新一批守名者彻夜誊抄竹简内容,并以拓印术复制百份,准备送往各地分会、书院、市集。同时,苏砚亲自修书一封,呈递京城皇帝: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