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学新闻学的(求追读)(1 / 2)

第37章学新闻学的(求追读)(第1/2页)

“20、30、50……”

“85.5卢布,数目没错。”

吉米仔细地点了几遍钞票,然后伸手指向装满东西的塑料袋,“你们也点一点吧。”

鲍里斯罗森堡精神大振,小弟们几乎一拥而上,第一时间打开塑料袋,里面全是货物。

“哈哈哈哈。”

“大哥太会说笑了,我怎么会信不过您呢。”

“要我说,根本就不用点,您怎么会骗我们。”

鲍里斯罗森堡打了小弟后脑勺一巴掌,“你们有没有脑子,大哥怎么会少了我们的货。”

众人委屈巴巴地缩了缩头,只得尴尬地退了回来,讪讪笑着。

“做生意嘛,最要紧的就是财货两清。”

吉米笑眯眯道:“你们信任我,我很高兴,不过该点清楚的,还是清楚一点好。”

“这,哎,既然您都这么认真,那我们也只能听命了。”

鲍里斯罗森堡冲小弟们使了个眼色。

只是一会儿的工夫,便里里外外地把货物清点了一遍。

“既然数目都清楚了,那这次交易就这么结束。”

吉米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,“今后想要补货的话,随时可以来找我。”

“一定会的,大哥!”

鲍里斯罗森堡脸上堆满讨好的笑容,自始至终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,抱上了一条不得了的大腿。

“先别急着喊‘大哥’,等你正式成为兄弟会的一员再叫也不迟。”

吉米拍了拍他的肩鼓励道:“加把劲,尽快把考核通过,我看好你。”

“您瞧好吧,绝对不会让您失望。”

鲍里斯罗森堡满口答应下来,挥了挥手,目送着吉米、特鲁索娃、奥丽娅等人的背影消失在街角。

回去的路上,奥丽娅终于忍不住把憋在肚子里的问题说了出来:

“哥,我不明白!”

“刚才那个鲍里斯明明要勒索我们,要动手掀我们的摊,你为什么要放过他,而且还要把我们的货和塑料圈卖给他们?这不是在帮他们吗?”

“你觉得我在帮他们?”

吉米看着她气鼓鼓的样子,不由得笑了笑,很想用中文跟她解释,但又怕她理解不了。

江湖不是打打杀杀,是人情世故。

“难道不是吗?”

奥丽娅瘪了瘪嘴,“哥你就不怕他们跟我们一样搞套圈,抢走我们的生意吗?”

“列宁格勒这么大,难道还容不下两个摊子吗?”

吉米宽慰了会儿,冷不丁地反问一句,“鲍里斯买我们东西花的钱多不多?”

奥丽娅满脸兴奋道:“多!别的不说,光是那100个塑料圈,我们就挣大了!”

特鲁索娃也跟着点头附和,一个塑料圈进货价也不过3戈比,结果吉米竟报价12戈比一个。

这一来一回,就净赚了整整9卢布,完全比在黑市直接抛售外贸支票要划算得多。

“那么你们觉得,鲍里斯只会进一次货吗?”

吉米追问:“如果你是他,在尝到了套圈的甜头后,会不会想找我们补货?”

“我懂了,哥!”

奥丽娅豁然开朗道。

“懂什么?”特鲁索娃皱了皱眉,“我怎么一点儿也听不懂。”

奥丽娅低声解释了一遍,“难怪哥你让他们去发展更多的人去摆摊,其实是想把我们的货和塑料圈也卖给那些人对吗?”

“没错。”

吉米不单单想要钓市民和游客这些小鱼小虾,更想钓的是对摆摊套圈动了心思的大鱼。

前世“地摊经济”大火的时候,动不动就曝出什么“一对夫妻摆摊日入9000”、“大锅卤菜一个摊一口锅,一个月能赚10万多”的摆摊神话,纯粹是专门坑人割韭菜的骗局。

不是卖小吃配方,就是卖培训课程,当然最赚钱的还是提供摆摊工具和材料的供应商。
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这样就可以卖人渔具了。

结果就是自以为当老板的摊贩们分文未赚,供应商赚的盆满钵满,最后变成给供应商打工了!

在这个没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时代,吉米原本的打算是把特鲁索娃的摊子打造成一个样板间。

从而吸引周围跃跃欲试的人主动模仿,争先摆摊,再由他来当供货商,源源不断地把小白桦商店里的货物转手高价卖给他们。

不过,吉米并没有想过要割韭菜。

如今的苏联,就和80年代的华夏一样,摆摊还真的能发一笔小财。

只是他低估了老百姓对个体经济根深蒂固的忌讳和排斥,于是不得不放弃守株待兔,主动出击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鲍里斯罗森堡的办事效率出乎吉米的预料,没多久就真的介绍来几个想做摆摊生意的人。

一个个全都听信了“套圈能日入二三十卢布”的宣传而来,吉米简直是哭笑不得。

在亲眼见证特鲁索娃摊子的火爆之后,最后一丝犹豫彻底消失,纷纷迫不及待地掏钱买货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