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62小说]:262xs. c o m 一秒记住!
没一会儿,一对双胞胎跑得满头大汗,凑到时雯跟前,拉着她的衣角晃:“姑姑,渴!我们要吃大西瓜!”
时雯笑着拍拍手上的土,领着俩孩子走回瓜田,挑了个熟得透的大西瓜,又从瓜棚里摸出把小刀,“咔嚓”一声切开,红瓤黑籽儿看着就甜。“吃吧,不够了姑姑再给你们开。”
“谢谢姑姑!”几个小娃娃异口同声,捧着瓜块就往嘴里塞,没一会儿,脸上、衣服上就满是西瓜汁和瓜子,活像刚从蜜罐里滚出来似的。
大人们抬眼瞧见这模样,都忍不住笑,手里的活儿却没慢半分——丰收的日子,忙些才踏实。
刚从地里刨出来的花生带着潮气,得晒得干透了才能存住,这活儿便落到了在作坊里忙活的刘氏身上。
她这边要盯着小媳妇们火候正好地炒葵花籽,那边还得支棱着耳朵听外头的动静,眼睛也时不时往院外瞟——就怕天头说变就变。
一旦瞅着云彩压得低了,或是起了风,刘氏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计,扯着嗓子喊人:“快些!把院里的花生往一块儿堆!”
众人手忙脚乱地把摊开的花生归拢成堆,刘氏早抱来大块的油布,往花生堆上一盖,又指挥着拿砖头把油布四边压得严严实实。这么一来,就算风刮得再急,油布也掀不开,花生也淋不着雨,妥妥帖帖的。
老时家花生村里人都好奇长出来个啥,常趁着路过往地里凑,找时老太唠嗑,眼神总忍不住往花生秧上瞟。
时老太是个敞亮人,瞧出大家的心思,便笑着摆手:“别光瞅着啦,你们自己动手摘几个,剥开尝尝味儿,尝过了就不稀奇了。”
得了这话,村里人也不客气,各自摘了几颗,剥壳尝鲜。嚼在嘴里脆生生的,还带着股甜味,都夸好吃。可夸归夸,没人提跟老时家买种子来种——一来谁也没底,这花生能不能卖出银子;二来旱了三年,每家的地都少了一两亩,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种能填肚子的粮食,哪敢冒风险试新东西。
时老太看在眼里,也不着急,只陪着大伙闲聊,手里摘花生的活儿倒没停。
老时家的花生地实在太多,单靠自家人刨,进度慢得让人着急。时雯瞧着地里的花生,忍不住跟大伯念叨:“大伯,这花生可得抓紧了!照眼下这速度,不少花生得掉落在土里,到时候一受潮,怕是要发芽!”
时老大一听,也慌了神:“可不是嘛!我这就去问问,看村里谁家还能腾出人手来帮忙。”
“大伯,”时雯赶紧补充,“这次不用光找男丁,女人们也行!摘花生这活细致,女人们干起来更利索。”
“好,我晓得了!”时老大当即应下,转身就去挨家打听。没等天黑,“老时家雇人摘花生,女人也能来,一天给三十文”的消息,就传遍了全村。
这三十文可是笔实在的进项,村里的女人们都动了心。第二天一早,地里一下子涌来五十多人,女人们一边手不停歇地摘着花生,一边唠着家常,说说笑笑间,活儿半点没耽误,进度比先前快了不知多少。
连着忙活了些时日,老时家的花生采收总算见了头。短工们领了工钱,也没多耽搁,都急着赶回自家地里刨红薯——这节气,地里的活儿半点耽误不得。
好在剩下的花生不多,老时家自己人搭把手也能应付。一群人铆着劲,抓紧把最后一片花生地收完,便马不停蹄地往河上村赶——那边的红薯也到了采收的时候。
至于地里的花生秧,倒没急着往家运,就摊在原地晾晒着。等晒得干透了,再拉回去,既能当柴烧,也能留着喂牲口,半点不浪费。
2 6 2 x 𝒮 . 𝒞o 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