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学校的第一个月像做梦一样。《城市文学》刊登了我的《比风景更美的你》,引来不少关注;李编辑主动联系,问我是否有兴趣将云南旅行的随笔整理成集;就连文学院的教授们也突然对我的作业格外关注。
"出名人了啊!"晓菲在宿舍里边涂脚指甲油边调侃,"下次签名售书能不能给我留个VIP位置?"
我扔了个枕头过去:"别胡说,就一篇小文章而已。"
"一篇?"她夸张地挑眉,"林默告诉我,他编辑朋友说你的旅行笔记足够出一本小集子了。"
我停下打字的手:"你...还和林默有联系?"
"当然!"她狡黠地笑了,"他让我盯着你按时交稿呢。"
我的脸颊突然发热,赶紧转回电脑前。从成都分别后,林默和我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——他去了西藏,信号时有时无,但总会发些照片和简短的问候。而我,则忙于整理旅途笔记,试图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作品。
"对了,"晓菲转移了话题,"保研的事怎么样了?"
我叹了口气:"还在等最终结果。系主任说我的学分确实差一点,但如果能在核心期刊发表作品,还有机会。"
"那不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条件吗?"晓菲跳下床,赤脚踩在地板上,"赶紧把那本旅行笔记整理出来投稿啊!"
"哪有那么容易..."我嘟囔着,却不由自主地保存了文档,标题赫然写着《双城记:我们的云滇青春》。
晓菲凑过来看了一眼屏幕,得意地笑了:"看吧,你明明已经在做了。"
深秋的校园金黄一片。我抱着刚打印出来的厚厚一叠稿子,忐忑地走向文学院办公楼。系主任的办公室门半掩着,能听到里面有人在谈话。我正犹豫是否该敲门,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。
"...俞晓萱的散文集准备得怎么样了?"是系主任的声音。
"听李教授说初稿已经完成了。"另一个声音回答,"写得相当不错,有汪曾祺的味道。"
"如果能在《当代文学》发表,保研应该没问题了。"
我的手微微发抖,怀里的稿子突然变得沉甸甸的。原来我的写作已经引起这么多关注,原来老师们对我有这样的期待...
"晓萱?"身后突然有人叫我,回头看见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张教授,"来找系主任?"
"我...我..."我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