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若有人寻至此,请告诉天下:
>静语寺三百七十二人,皆死于谋杀。
>而我们,只是因为他们说了‘不’。”
全文不足百字,却如惊雷炸响神州。
阿七捧着血书连夜赶回京城,在太庙门前长跪不起,请求为亡者正名。
百官震骇,徐氏家族连夜焚毁大量旧档,试图毁灭证据。但他们忘了,有些东西烧不掉??比如记忆,比如火种。
陈九此时也回到了京城。他没有走正门,而是潜入禁军档案库,凭借多年边关经验,找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“清剿名单”。上面赫然记载着当年被定为“思想危险分子”的一千二百人姓名,其中包括林晚舟、盲眼老兵、女医官,乃至如今的沈昭明本人。
更可怕的是,名单末尾标注一行小字:
>“备用计划:若思辨之风难控,可启动‘归心工程’第二阶段??全民意识重塑,周期五年,代价可控。”
阿七拿到这份名单时,手指颤抖。
“他们从未停止。”她喃喃道,“十年来,他们一直在等机会,等一个能让所有人重新闭嘴的机会。”
沈昭明看着名单,良久未语。然后他提起朱笔,在首页写下八个大字:
**“此仇不报,国将不国。”**
三日后,皇帝驾崩。
临终前,他握住沈昭明的手,低语:“别让他们……把钟声……再次捂住。”
新帝登基,改元“启明”。
第一道圣旨,便是彻查“静语寺案”,并追赠林晚舟为“大贞昭义夫人”,赐谥号“醒”,建祠祭祀。全国范围内废除“静心营”筹建令,查封所有相关机构,涉案官员一律下狱待审。
阿七被任命为首任“思辨总察”,统领全国问心司,职权凌驾六部之上。她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将《问心录》列为科举必考科目,取代原先的《礼训大全》。
陈九则受封“辩武校尉”,掌管新设的“思辨军营”,专收那些因坚持良知而被驱逐的士兵。营地门口立碑,上书陈九亲撰:
>“此处不教服从,只教思考。
>不求忠诚于一人,但求忠于人心。”
变革如春潮席卷大地。
中原废除“孝廉察举”中愚忠条款,改为“公评荐仕制”,由百姓投票推荐德才兼备者参政;江南试行“言论免责区”,学者可在特定场所自由批评政策而不受追究;就连一向保守的西北藩王,也在压力下开放边境学堂,引入思辨课程。
然而,黑暗并未彻底退去。
某夜,阿七收到一封匿名信,仅有一句话:
>“你以为赢了?我们只是换了个名字活着。”
翌日清晨,归心岭的铜铃被人砸碎,碑林多处遭涂鸦,写着“乱臣贼子”“该杀”等字样。更有三名公开支持改革的县令接连遇刺,凶手留书:“为天下除害”。
沈昭明下令全城戒严,却不下令株连。他召集群臣,只说了一句话:
“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杀人,而是我们继续提问。所以,我们更要问下去??而且要问得更大声。”
于是,在三位县令的葬礼上,没有哀乐,只有诵读声。
学生们站在灵前,齐声朗读《问心录》第五章:
>“暴力终会过去,但问题不会。
>杀一个人,不能消灭一个想法。
>惟有对话,才能终结仇恨。”
声音穿越山河,传至边疆哨所、渔村海岛、荒漠驿站。
那个曾预言“人类终将回来求沉默”的盲人乐师,其墓碑前再度迎来访客。这次是一位小女孩,她带来一支笛子,轻轻吹响。
音符飘荡在海风中,不成曲调,却清澈如泉。
远处礁石上,几位青年正在练习“辨惑笛”的合奏。他们的目标,是要让这支曲子传遍整个东海舰队??那是新的警报,提醒人们警惕无声的压迫。
而在京城深处,沈昭明独自走入一座废弃的地下密室。这里是前朝“御心院”遗址,曾是操控舆论、清洗思想的中枢。墙壁上仍残留着诡异的壁画:无数人跪拜一口巨钟,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,眼中却空无一物。
他在中央坐下,取出那只斑驳的铜铃??林晚舟的遗物。
轻轻一摇。
叮??
回音久久不绝,仿佛唤醒了沉睡的灵魂。
他知道,这场战争远未结束。旧势力仍在蛰伏,新矛盾不断滋生,人性中的怯懦与盲从永远不会消失。但他也明白,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黑夜中点燃一支烛火,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敢于问“为什么”,那么光,就永远不会熄灭。
数月后,春暖花开。
全国第一届“问心大会”在京都举行。来自各州的代表齐聚一堂,不分贵贱,不论出身,每人手持一块竹牌,写下心中最大之问,投入“天问池”中。最终选出十道最具深意的问题,由新帝亲笔回答。
第一名问题是:
>“如果有一天,你说的话也被禁止,你会怎么做?”
沈昭明提笔,写下答案:
>“我会找一个孩子,教他大声说出来。”
当晚,童问钟第三次响起。
咚??铛??鼓??
三音和鸣,响彻云霄。
万里之外,陈九站在北境最高?望台上,望着星空。他手中握着那本已被翻烂的《问心录》,轻声念道:
>“士兵的职责不仅是服从,更是判断。
>当命令违背良知时,沉默即是共谋。”
风吹过荒原,带走话语,也带来回响。
他知道,这场关于清醒的战争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