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武六年的春天,洛阳城的柳树刚冒出新芽,刘秀就对着地图犯起了嘀咕 —— 老家舂陵乡该升级了。他大笔一挥,改成章陵县,还特意下诏:"咱老家的乡亲,世世代代免徭役,待遇跟刘邦老家丰、沛一个样!" 消息传到舂陵,正在田里插秧的王老汉直起腰,用沾满泥巴的手擦了把汗:"当年文叔在咱这儿借耕牛,摔了个屁股蹲,现在当了皇帝还记着老家,这波 ' 老家免税大礼包 ',给得实在!以后咱交税时,直接甩一句 ' 咱是章陵人 ',保管官老爷高看一眼。"
改章陵县这事,刘秀可是藏着深深的乡愁。当年在舂陵,叔父刘良教他犁地,邻居王婶常送他窝头,这些记忆像田里的粟米一样扎根在心里。他对大司徒侯霸说:"丰、沛是高祖老家,咱舂陵是咱老刘家复兴的起点,当年咱在这儿起兵,吃了多少百家饭?现在得让乡亲们尝尝甜头。" 于是乎,章陵县的百姓不仅免徭役,连赋税都减半,逢年过节还有官府送的种子和耕牛。
章陵的老学究李夫子,专门写了篇《章陵赋》,把刘秀比作 "舂陵之子",气得更始帝的旧臣直翻白眼:"这分明是给皇帝老家搞特殊,坏了朝廷规矩!" 但刘秀不管这些,他知道,让老家富起来,比任何祥瑞都更得民心。很快,章陵成了周边郡县羡慕的 "网红县城",连南阳的商人都往这儿跑,就为了沾沾 "皇帝老家" 的光。
建武六年的蝗灾,把中原大地啃得满目疮痍。洛阳的粮价涨到一斛粟抵十两黄金,百姓们饿得连树皮都快啃光了。刘秀急得直拍龙案:"当年收编铜马军,靠的是粮草攻心,现在百姓没饭吃,咱得玩波 ' 全国粮草大配送 '!" 他下诏让有粮的郡国开仓放粮,专门设立 "救济专员",要求每个两千石官员亲自带队送粮,还发明了 "救济打卡制度"—— 每到一个县,必须在当地登记簿上按手印,否则撤职查办。
南阳的老猎户李大爷,蜷缩在破庙里等死,突然看见官府的粮车来了,县太爷亲自递给他一碗热粥:"老人家,这是皇帝从洛阳调的粟米,管够!" 李大爷捧着碗痛哭流涕:"王莽那会儿,官府抢粮比贼还狠,现在刘皇帝的官老爷送粮上门,真是活菩萨啊!" 这波操作,直接让刘秀在百姓心中成了 "粮食菩萨",各地纷纷流传 "跟着刘皇帝,饿死不发愁" 的顺口溜。
看着全国 1587 个县衙的报表,刘秀皱成了苦瓜脸:"人口减半,县衙还这么多,这不是养闲人吗?" 他大手一挥,启动 "断舍离" 计划,让司隶和州牧像淘宝客服一样清点人数,要求 "小县合并,吏员十减其九"。河南的小吏张顺子,原本在只有三百人的小县当主簿,突然接到调令,要合并到二十里外的大县当科员。他抱着旧官印哭丧着脸:"以前出门就能办公,现在得早起赶牛车,这波 ' 机构缩编 ',简直是打工人的 ' 职场地震 ' 啊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