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囊未解百草霜,丹炉犹温古药香。
新焙忽染陈艾色,君臣佐使各思量。
蕲州药香
万历六年的蕲州城,空气里永远浮着淡淡的药草苦香。城东"济世堂"的葛云崖已过耳顺之年,仍坚持用唐代《千金方》里的古法炮制药材。春分这日,他正用铜刀细细刮去三十年陈艾上的积尘,忽然听见后院传来异响——新收的徒弟杜衡竟将新采的艾叶直接投入铁锅翻炒。
"住手!"老药师须发皆张,"艾叶需阴干三年方入药,这般暴炒与烹菜何异?"少年却抹着额间热汗:"师傅您瞧,这般急火快炒,艾绒出得又多又软!"葛云崖拈起一簇新艾绒,在指尖揉搓时果然绵若云絮,可鼻尖嗅不到记忆里那股沉郁的苦香。
君臣佐使
这场争执惊动了整条药市街。葛云崖搬出嘉靖年的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指着"艾叶"条目道:"陈久者良,此乃药王真传!"杜衡却翻到李时珍新着的《本草纲目》:"李先生明言:'新艾灸火烈,陈艾灸火柔',二者各有所长。"老药师气得山羊须直颤:"李东璧不过游方郎中,也配与孙真人相提并论?"
芒种时节,这场较量见了分晓。城南赵员外家的小公子突发惊风,需用艾灸神阙穴。葛云崖的三年陈艾灸了半个时辰不见效,杜衡偷换的新艾却令患儿啼哭立止。事后老药师独坐药房,对着《雷公炮炙论》喃喃:"莫非真如《周易》所言,'穷则变,变则通'?"
丹灶玄机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"司岁备物,则无遗主矣。"葛云崖守的是"司岁"的古训——茯苓必采自华山阴面,当归定要秦州产的蚕头归。杜衡却从闽商处购来海外苏木,说是比川产的发汗更快。师徒俩的较量,像极了药柜里并存的生熟大黄:一个信"生者速效",一个尊"熟者缓攻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