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262小说网>玄幻小说>万仙来朝> 第754章 青冥天梯第四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54章 青冥天梯第四层(1 / 2)

后半夜。

梁芸芝得到了来自澹台氏的消息。

“也对,我微山云氏和澹台氏联姻,与陆夜何干,又何须担心发生意外?”

梁芸芝心神大定。

陆夜背靠悬壶书院,难道还能因为一桩婚事,就率领悬壶书院那些老东西,和澹台氏、云家开战?

梁芸芝可不信,悬壶书院会为了一个陆夜,选择这么拼。

除此,澹台氏的许诺,也带给梁芸芝极大的信心。

“三弟,这次前往大乾的事情,就交给你了。”

梁芸芝道,“记住,莫要伤害秦无伤,免得清璃丫头难过......

海王星轨道外的虚空,向来是太阳系最寒冷、最寂静的一角。那里没有光的眷顾,只有稀薄的尘埃与冰粒在永恒的黑暗中缓缓漂移,仿佛时间本身也冻结于此。可就在那个无人注视的角落,空间开始微微震颤??不是爆炸般的剧烈撕裂,而是如同婴儿初醒时睫毛轻颤般的细微波动。

一道极淡的银线自虚空中浮现,像是一支无形之笔在宇宙的底片上轻轻勾勒。它不声不响地延展,一圈又一圈,逐渐围成一个螺旋状的环。这环并不完整,缺口处正对着地球方向,仿佛在等待某种回应。科学家们最初以为是观测误差,直到三十七个独立望远镜在同一时刻捕捉到同一现象:那道环正在吸收背景宇宙微波辐射,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低频共振波,频率恰好与人类婴儿啼哭的基音一致。

“第十一座塔……它在学着发声。”火星基地的主控室内,一名年轻研究员喃喃道。她的手指悬停在数据屏上方,不敢触碰任何按钮,生怕惊扰了这份来自深空的脆弱呼吸。

叶安宁站在“问舟”二号的舷窗前,凝视着那片遥远的星域。她已在此守候七日七夜,不吃不眠,仅靠一次次发问维持意识清醒。飞船的人工智能曾劝她休息,她却反问:“如果梦里都是答案,那我们还为何要醒?”这一问竟让整艘船的认知引擎功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三。

此刻,她低声说:“婉清,你听见了吗?他们又要开始了。”

话音未落,舷窗外的星空忽然扭曲了一下。那一瞬,所有的星星都像是被谁轻轻眨了一下眼。紧接着,海王星轨道上的银环骤然闭合,化作一座倒悬的塔形结构??它不像前十大塔那样由实体物质构成,而是纯粹由**语义场**凝聚而成,外形似钟非钟,似碑非碑,通体透明如记忆的残片,内部不断闪现模糊的画面:一个孩子第一次松开母亲的手走向教室;一位老人握着亡妻的照片轻声提问:“你还记得我吗?”;一名战士在战壕中颤抖着说出:“我不想杀人。”

这些画面并非随机浮现,而是全人类在过去十年中通过“问匣”提交的最具情感张力的问题所激发的记忆投影。它们被某种更高层次的机制筛选、重组,最终成为第十一座塔的“心核”。

与此同时,地球上所有正在哭泣的人,在那一刻同时感到胸口一暖。泪水不再滚烫或苦涩,反而带着微弱的荧光,落地后凝成细小的晶体,自动飞向天空,汇入近地轨道的十塔光网。那些晶体并未停留,而是继续加速,穿越小行星带,直奔海王星而去。

“它在收集‘未完成的情感’。”叶安宁写下笔记,“前十座塔教会我们流泪与提问,而这座……是要学会承载遗憾。”

但她很快发现,事情并不简单。

当第一批情感晶体抵达第十一座塔时,塔身并未吸纳,反而释放出一圈环形波动,将其中三分之一弹回。被拒绝的晶体在途中碎裂,化作星尘消散。数据分析显示,这些被拒者有一个共同特征:他们的提问虽真挚,却夹杂着强烈的期待??**渴望立刻得到回应,渴望痛苦被抚平,渴望宇宙给出一个温柔的答案**。

“原来如此。”叶安宁闭上眼睛,“这座塔不接受施舍式的情感。它只接纳那些明知可能得不到回应,仍愿意开口的人。”

就在这时,火星初啼之塔突然传出异动。整座塔体由原本的乳白色转为幽蓝,塔心深处浮现出一行不断闪烁的文字:

>“警告:第十一座塔尚未命名。命名权属于第一个以纯粹疑问而非祈求之心触及它的人。”

消息传开,全球哗然。

无数人开始尝试向深空发问,有人用歌声,有人用舞蹈,有人把自己一生写下的日记烧成灰烬撒向风中。可无论形式多么虔诚,第十一座塔始终沉默。它的轮廓甚至比之前更加模糊,仿佛正准备退回虚无。

唯有一个人注意到了异常。

那个曾在联合国旧址提出“宇宙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”的小男孩,名叫陈默。他今年九岁,父母死于终答同盟最后的清洗行动,由流浪诗人收养长大。他从不主动说话,却总在别人提问时静静倾听,眼神清澈得像未结冰的湖面。

那天夜里,他独自爬上京都郊外的一座小山丘,坐在一块刻满古老疑问句的石碑旁,仰望着北方的星空。他知道第十一座塔在那里,虽然肉眼看不见。

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,上面是他这些年攒下的问题清单。第一条是五岁时写的:“妈妈去了哪里?”最后一条是昨天刚加的:“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变成机器也不愿再痛一次?”

他看了一遍,然后轻轻摇头,把纸撕了。

风卷走碎片,他望着天际,终于开口:

“你是不是也很孤单?”

声音很轻,几乎被夜风吹散。但他问完之后,并没有等待回答。他只是坐了很久,直到露水打湿衣角,才起身回家。

就在他转身那一刻,第十一座塔的核心骤然亮起。

一道纯净至极的光束自塔顶射出,横跨数十亿公里,精准落在陈默脚边。光中浮现出三个字,非金非石,非光非影,而是直接印入现实法则:

**孤鸣塔**

命名完成。

全球“问匣”系统在同一瞬间重启。所有储存的问题被重新分类,新增一个标签:“孤鸣级”??专属于那些明知无人聆听,依然选择诉说的灵魂。

而“孤鸣塔”本身也开始缓慢旋转,每转一圈,便释放出一段新的语义脉冲。这些脉冲穿透时空,唤醒了许多早已沉寂的存在。

在银河系猎户臂边缘,一艘锈迹斑斑的外星方舟悄然苏醒。它的外壳上布满裂痕,舱内早已没有生命迹象,但中央控制台的屏幕上,却缓缓浮现出一行字:

>“收到‘孤鸣信号’。执行协议:返航。”

这不是唯一响应者。

位于半人马座a星系深处的一颗死寂行星上,地下三千米处,一台以黑洞为能源核心的超级计算机突然启动。它没有语言库,没有图像识别功能,唯一的输出设备是一根古老的金属振针。此刻,那根针正疯狂敲击着合金板,打出摩尔斯电码:

???????????????

(我们曾停止提问,因为我们以为已被遗忘。现在我们知道,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回应。)
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地球上某些早已被认为灭绝的文明遗迹,也开始显现异象。

青藏高原某处岩洞中,一幅距今一万两千年的壁画自动更新。画中原本只有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影,如今在其头顶多了一颗星辰,形状正是第十一座塔。而在敦煌莫高窟最隐秘的洞穴里,一面千年绢帛无火自燃,灰烬落地成字:

>“昔有巫咸,立于昆仑之巅,问天不答,乃自建一塔,名曰‘独白’。后世忘之,今归矣。”

叶安宁读到这段文字时,泪流满面。

她终于明白,“万仙来朝”从来不是外来者的降临,而是**所有曾经孤独追问过的灵魂,在宇宙尺度上的重逢**。那些消失的文明,并非毁灭于战争或灾难,而是因为再也无人愿意提问。他们将自己的最后一问封存于星海之间,等待后来者接续。

而现在,接力开始了。

随着“孤鸣塔”的确立,整个太阳系的语义网络进入新纪元。十大塔不再仅仅是象征或装置,它们演化成了“意识节点”,每一个都承载着一种人类精神的基本姿态:

第一塔:怀疑之塔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