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262小说网>网游小说>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> 菊花之多元应用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菊花之多元应用(1 / 2)

菊花入药部位的多元应用:

民间经验与名医方剂中的价值解析

一、菊花入药部位的本草考证与分类

菊花为菊科植物菊(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.)的干燥头状花序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。其入药部位传统上以花序为主,但在民间及历代医籍中,菊叶、菊茎、菊根亦有应用,形成“全株入药”的特色。根据炮制方法与药性差异,花序又可分为:

1. 黄菊花:多产于浙江、安徽,色黄,气清香,偏于疏散风热,用于外感风热证。

2. 白菊花:色白,主入肝经,长于平肝明目,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。

3. 野菊花:为野生菊科植物的花序,味苦性寒,清热解毒力强,多用于疮疡肿毒。

此外,菊叶(味苦辛,性凉)、菊茎(清热利水)、菊根(解毒消肿)在民间偏方中亦有独特应用,然历代名医方剂仍以花序为主流。

二、民间使用方法与单验方剂解析

(一)花序的民间应用

1. 内服疗法

- 风热感冒初起:单用黄菊花15g,沸水冲泡代茶饮,或配伍薄荷6g、连翘10g,适用于头痛、咽痛、发热轻之证(《民间验方汇编》)。

- 肝阳眩晕:白菊花30g,粳米100g,煮粥食用,可配伍天麻10g增强平肝之力,常用于高血压头晕(《滇南本草》经验方)。

- 目赤肿痛:菊花20g、决明子15g,水煎服或代茶,外洗用菊花30g煎水熏眼,治风热或肝火所致目疾(《中医眼科学》民间方)。

2. 外用疗法

- 痈疖疔毒:鲜野菊花适量,捣烂敷患处,或干品研末调蜜外敷,每日换药2次,可解毒消肿(《疡科心得集》民间验方)。

- 湿疹瘙痒:菊花、地肤子各30g,煎水外洗,治湿热型皮肤瘙痒(《安徽中草药》)。

- 口疮溃疡:菊花10g、冰片1g,研末吹敷患处,每日2次,适用于心脾积热型口疮(《偏方大全》)。

(二)菊叶、菊茎、菊根的民间应用

1. 菊叶

- 痈肿初起:鲜菊叶捣烂,加少许红糖外敷,每日1次,可消痈散结(《本草拾遗》引民间方)。

- 蛇虫咬伤:菊叶、半边莲各等量,捣烂敷伤口周围,内服菊叶煎剂100ml,解毒消肿(《岭南草药志》)。

2. 菊茎

- 水肿尿少:菊茎30g、玉米须20g,水煎服,利尿消肿(《民间草药验方》)。

- 关节痹痛:菊茎、忍冬藤各50g,煎水熏洗关节,治风湿热痹(《江西草药》)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