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光年间,天下大乱,捻军在豫南地区活动频繁,对光州周边造成较大影响,造成地方恐慌,威胁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。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,光州虽地处偏僻,却也未能幸免于乱世的波及。
时间流转,很快到了同治三年春,(公元1864年)光州迎来了一位新任知县,名叫李二郎。
李二郎是同治年的三甲进士,原本有望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,奈何朝考成绩不佳,被外放至地方任职。可他心高气傲,不愿屈就于偏远小县,便打起了捐纳的主意。李二郎四处奔走,托关系、走门路,终于在半年前,花了足银肆千两捐了一个 “遇缺先用” 的缺,又额外增加捐银 “花样” 足银壹千两,得以补上光州知县的实缺。
光州本是直隶州,虽在战乱时期也未遭受过大规模战火的洗礼,但由于周边地区连年战乱,大量流民涌入,使得光州人口激增,土地资源紧缺。这些流民无处安置,生活困苦,整日游荡在街头巷尾,无所事事,给光州的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隐患。
李二郎到任后,看到光州城内街道狭窄,房屋破旧,百姓们衣衫褴褛,心中不禁有些失望。他原本以为光州是个富庶之地,能让他大展拳脚,捞上一笔丰厚的财富,却不想竟是这般模样。但他转念一想,既来之,则安之,便打起了搜刮民脂民膏的主意。
为了尽快捞回捐官的成本,李二郎绞尽脑汁,制定了一系列苛捐杂税。他规定,凡是入城之人,无论贫富贵贱,皆需缴纳 “入城税”。这税种五花八门,上至富商巨贾,下至贩夫走卒,甚至乞丐,都难以幸免。商人们怨声载道,纷纷抱怨这李知县简直是吸血鬼,把他们辛苦赚来的钱统统搜刮走了。可李二郎却不为所动,他拍着惊堂木,大声呵斥道:“本官奉旨行事,尔等若是不从,便是抗税!”
以至于光州的老百姓背地里都叫他“李抗税”。
这天,城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,他衣衫破烂不堪,浑身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。乞丐颤颤巍巍地走到城门口,守门的士兵拦住了他,说道:“交税!”乞丐一脸茫然,问道:“交什么税?”士兵冷笑一声,说道:“入城税!一把稻草!”乞丐听了,连连摆手,说道:“大人,我只是个乞丐,身上一无所有,哪有稻草可交?”士兵一听,顿时大怒,喝道:“你这乞丐,好大的胆子!竟敢抗税!”说完,便要动手打人。
恰巧,李二郎在城楼上巡视,看到这一幕,心中暗自得意。他拍了拍手,高声说道:“且慢!这乞丐若是抗税,便是藐视王法。来人,将他拖去大牢,严惩不贷!”乞丐一听,吓得脸色惨白,连忙跪在地上磕头,哀求道:“大人饶命!我只是个可怜的乞丐,无家可归,只想进城讨口饭吃,实在没有稻草可交啊!”李二郎却不为所动,冷笑道:“光天化日之下,竟敢抗税,真是无法无天!拖下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