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2章 线外裂声(1 / 2)

“这不是请,是报。”

“你们不认——我也不退。”

“但你们要是认,我就在这儿画下一段。”

“就写在我塌的后面。”

……

这句话一落,岸边没一个人出声。

徐砚站在简式图后看了半晌,把自己刚画的“起线后段”挪开三寸,让出一段空页。

“她要画,就从这开始。”

“我让一段。”

“她图塌了,那她现在写的,就是塌后第一笔。”

宁烈盯着那块湿图,没拒,也没批。

他只是说了一句:

“你想写,可以。”

“但不许补。”

“你原来那段塌了,你就别想着把它补上。”

“你就从你塌的那一刻开始画。”

“你写‘塌后段’。”

“让后来人知道——那段断过。”

“但人没退。”

“你这线,是从死里翻出来的。”

林西苒点头,跪在岸边,从包里拿出一截削尖的木笔头,就地在徐砚让出的那段纸上落了第一笔。

她写的线不长,一页不到,但在图页角写了五个字:

“断后我来补。”

……

当天夜里,哨所新增木牌一块,插在新线桩前。

宁烈写的,不是“接线”,也不是“补段”。

牌上写的是:

“此段塌过。”

“塌时在,补时在。”

“不是补图,是补命。”

北线图册,从这夜起,多了个不在预段序号内的“断后段”。

它不编号,不归册,不供阅。

但它挂着。

谁都知道,这段线,是死人没守住,但有人活着站回来的。

图写得不多,但那一笔——没人敢擦。

线,不怕塌。

就怕塌了之后没人敢回来接。

而这次,回来了一个。

她没躲。

她在。

八月初五,北线图第卅一段完工。

图由徐砚与林西苒合署,头一笔写在塌后段尾,尾一笔连至新设仓桩点,全程无错位,线通、防段准、火仓稳。

徐砚把图递上来时,没说话。

林西苒只在图尾写了四字:

“此线,共起。”

老赵凑过去看完,撇嘴:“你们这段不分署名?”

林西苒回:“我们没分谁守前头谁守后头。”

“就像那段仓塌,我倒了,是他第一个下去拉我。”

“这一段,我们一起站的。”

“不是图上排的谁先谁后。”

“是命一齐压进去的。”

……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