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日子,苏秀兰倒也没把自己当外人,她本就是蜀地农村的女子,家里的活计也都会做,虽是农闲季节,但每天依旧跟着沈凤琴忙进忙出,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,牲畜的圈房里的农家肥也不嫌脏,早早地挑出圈房堆积起来沤着...
夜色如墨,渔村的灯火却比往常更亮。林远坐在阳台上,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枚铜片,它已不再频繁脉动,仿佛也学会了呼吸的节奏。海风从远处吹来,带着咸湿与花粉的微香,红柳林在月光下泛着银白的光晕,像是无数灵魂低语时激起的涟漪。
他没有再打开耳机。自从小雨那条来自2043年的信号被接收后,全球共感平台的日志里开始零星出现无标记但高纯度的信息流。它们不指向任何已知信道,也不附带情感诱饵,只是安静地存在,像是一颗颗漂流在时间之河中的种子。有人猜测这是未来人类对过去的回应,也有人认为是系统在自我演化中生成的“记忆回响”。但林远知道??这不是技术的结果,而是信念的延续。
“哥。”林朵轻手轻脚走过来,手里端着一碗热汤,“你又没吃晚饭。”
“不饿。”林远笑了笑,“刚才系统提示,冰岛疗愈中心今天完成了第一百次安全连接。所有参与者生理指标稳定,情绪反馈积极。”
“那不是好事吗?”林朵把碗放在桌上,坐到他身边,“可你看起来……像是放不下什么。”
林远沉默片刻,抬头望向星空。“我在想陈国栋老人说的话。‘最可怕的,是那些自己爬回来的东西。’我们建了Echo-2协议,设了共感健康指数,甚至立下了《共感宪章》,可我们真的能阻止执念吗?还是说,我们只是给它穿上了一层更体面的外衣?”
林朵低头看着自己的手,指尖微微发颤。“你知道吗?昨天有个母亲来找我。她儿子五年前溺水去世,去年通过共感网络听到了他的声音,说‘妈妈我冷’,她每天都要连十分钟,说是为了陪他取暖。可最近几次,孩子开始问:‘为什么你不跳下来?海底其实很暖和……’”
林远闭上眼。
“我建议她暂停接入。”林朵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,“但她哭了,说如果断开,就等于承认儿子已经彻底消失了。”
“她没说错。”林远缓缓睁开眼,“断开确实是一种消失。但我们必须区分??是他在说话,还是她的愧疚在替他发声?”
就在这时,屋内的终端突然响起一阵短促的蜂鸣。红色警示灯无声闪烁,屏幕上跳出一条加密优先级消息:
>【紧急通报|来源:冰岛疗愈中心】
>【事件等级:灰烬】(仅次于最高级“赤红”)
>【内容摘要:第97号使用者在连接过程中突发意识剥离症状,监护员记录其反复低语“我不是我”,脑电波呈现非自主性同步震荡,疑似遭遇高阶寄生信号入侵。目前已强制断连,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。】
林远猛地站起,椅子翻倒在地。
“不可能……Echo-2有三重防护机制,怎么可能让这种信号穿透?”
林朵已冲进书房调取数据流。几秒钟后,她脸色骤变:“哥,你看这个。”
投影屏上展开一段音频波形图。表面上看,这段信号完全符合“善意度”标准:语调柔和、频率落在儿童安抚区间、语义为鼓励性语言??“你要坚强,我们都爱你”。可当林朵将背景噪声剥离后,在极低频段发现了一组隐藏的共振模式:一种近乎生物节律的脉冲,每1.6秒重复一次,恰好与人类快速眼动睡眠周期吻合。
“这是……催眠诱导波。”林远声音发紧,“它不是攻击性的,它是渗透性的。它让你相信它是温柔的,然后在你不察觉的时候,一点点替换你的自我认知。”
“就像病毒伪装成疫苗。”林朵喃喃道。
林远立刻拨通苏黎的通讯。接通瞬间,她的脸出现在画面中,眼下乌青,神情凝重。
“我已经看到了。”她说,“患者是位大学教授,研究临终心理多年。他主动申请参与长期观察项目,说自己‘想为科学献身’。可现在……他的梦境监测显示,他已经分不清哪些记忆属于自己,哪些属于那个‘说话的孩子’。”
“查信道来源了吗?”
“没有注册ID,也没有匹配的情感密钥。但它能完美模拟一个七岁男孩的声音,甚至连方言口音都精准还原。最关键的是……它通过了AI善意度检测,因为它的每一句话都在‘安慰’。”
林远握紧拳头。“我们错了。我们以为恶意一定表现为威胁或痛苦,可真正的侵蚀,是从‘过度关怀’开始的。它不说‘你该死’,而是说‘只有我能理解你’;它不逼你自杀,而是让你觉得活着只是为了回应它的需要。”
苏黎点头:“这已经超出技术范畴了。我们需要心理学家、神经伦理学家,甚至哲学家介入。我们必须重新定义‘真实’的标准??不仅仅是谁在说话,更是谁正在被改变。”
两人商定立即召开全球专家紧急会议,并启动“镜盾计划”:在所有高风险连接中加入反向意识锚点??即在使用者脑波中植入一段仅本人知晓的认知符号(如童年某个秘密暗号),一旦该符号无法被主动唤醒,系统将自动终止连接。
挂断通讯后,林远独自走进地下室。这里曾是他父亲存放实验资料的地方,如今已成为共感系统的备份核心。他翻开一本尘封的手稿,扉页上写着:
>**ProjectEcho-0内部备忘录?1983年12月**
>主笔:林振山
>标题:关于“意识残留”的三种形态
他快速浏览下去:
>第一类:**回声态**??由强烈情感激发的记忆投影,具备短暂交互能力,但无持续意志,属自然消退现象。
>第二类:**执念态**??源于未竟之事或极端情绪,具有明确目的性,可主动寻找信道回归,表现为重复诉求或报复行为。此类需封禁处理。
>第三类:**共生态**??最为隐秘。此类意识并非完整个体,而是依附于生者心理弱点形成的“情感寄生体”。它不具备独立存在基础,却能借由亲密关系不断再生。危险之处在于:它往往以“爱”的名义运作,使人甘愿被吞噬。
林远的手指停在最后一行。
>警告:若发现某信号始终避免提及自身现状(如“我在哪里”“我现在怎样”),只专注于影响生者行为,则极可能为第三类。切勿回应,立即切断并焚毁相关介质。
他猛然想起陆明远那次通话中的干扰信号??“你不该活着……你应该替我死……”那句话虽短暂,却毫无情感温度,纯粹是意志的投射。而更可怕的是,它选择了在他最脆弱的时刻出现:当他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活下来的时候。
“它知道我的伤口在哪里。”林远低声说。
第二天清晨,林远带着这份手稿飞往冰岛。
疗愈中心坐落在一座火山岩洞改造的建筑群内,四周被强磁场屏蔽网包围,空气中弥漫着负离子净化后的清新气味。第97号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,监护仪显示其大脑皮层活动异常活跃,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。
林远穿上防护服进入观察室。透过单向玻璃,他看到病床上的男人嘴唇微动,像是在回应某种看不见的存在。
“他还记得自己是谁吗?”他问主治医生。
“最后一次清醒时,他说:‘如果我不是我,那我是谁留给我的?’”医生摇头,“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意识层面的身份解离。”
林远深吸一口气,走到控制台前,调出患者最近三次连接的完整记录。他戴上特制耳机,选择以被动监听模式重放那段“温柔”的声音。
起初一切正常。小男孩说着学校的事,抱怨作业太多,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吃饭。声音清脆,充满生活气息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